第十三节 产业发展与金融改革-《子虚光绪帝》
话说自从这罐头和方便面成了宫里指定的贡品,销售就好了起来,每天能卖掉上千个罐头和万余箱方便面,而且销量和产量还在不断增加,左宗棠命在齐齐哈尔、吉林、奉天、西安、天津、兰州、成都、上海、武昌、广州甚至新疆迪化府都设了分厂。吴子虚赶紧“研制”了“方便米”,就是把大米煮熟后风干来代替面条,以适应不同口味。调味料也衍生出虾酱味和红烧鸡块味等等。并规定军用罐头为方形,以方便运输携带,老百姓吃的罐头为圆柱形。还发明了开罐头器。
方便面和方便米这时已经成为京师一带军队里士兵们最喜欢的食品,而且每周可以吃一次肉罐头。大家都比着劲地训练,开小差的现象明显少了,因为以后当兵军饷高了,吃得好了,这个时候要是被开除真是亏到姥姥家了。军官们则喜欢享用罐头,什么牛肉猪肉罐头,还有各种水果罐头。
但总体来说,只不过是操练勤快了一些,伙食好了一些,散漫的军纪,烂泥一样的战斗意志,种种常年积弊并不是光靠提高待遇就能解决的。不过各种罐头和方便食品可是成了平民百姓之间送礼时的最时髦礼物。
速溶咖啡也得到了第一笔订单,是李鸿章委托天津海关总税务司德璀琳帮助在德国找的关系,以比较优惠的价格给德国陆军订购了六十包装的一千箱。眼见着速溶咖啡真的换回了银子,清流们对咖啡的鄙夷才稍有平息。
自行车也终于造出来啦,比西方的自行车要更方便舒适,使用的轮胎还是军工厂制造大炮轮子的技术。吴子虚还设计了双人自行车,有前后两个人一起骑的,有一侧安个方向盘,两个人并排坐着骑的,类似早期的汽车,售价分别为五两和六两。普通单人自行车每辆三两白银,有制作豪华些的售价白银十两,最贵的双人并排豪华自行车每辆三十两,已经超过了一匹马的售价。此外还特意弄了人力三轮车,成立了车行,雇佣了数百车夫在北京城里“跑出租”;用来拉货的人力三轮车也很受欢迎。吴子虚亲自买了一辆,在皇宫骑了一圈,并下令为方便经常出宫办事的太监,宫里购买各式自行车一百辆,这就使得自行车成为了时髦,骑一辆自行车,成为了有钱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王爷大臣们家里的奴才出门都骑这个,说明主子阔气。普通百姓也憋着劲攒钱买一辆。一个月之间,订购数量已经突破两万辆,但是厂子卯足了劲一个月才造了两千多辆。左宗棠立即着手在天津、成都和广州、上海办了分厂。不过,官员们仍然喜欢坐轿。
左宗棠算了一下,如果几个分厂也开工的话,每年的利润应该超过二百万两白银了,这几个局子的效益超过了其它所有官办的局子,不由得佩服光绪,心想皇帝如果不做皇帝,也势必成为大清首富。
正当朝廷上下为这几个局子沾沾自喜的时候,天津传来消息,德意志专利局的人、军队的教员三百多人和英国买的铸币机、印钞机几乎同时到了。
吴子虚急命将教官派往各地军营,以德国战法操练,并加入了堑壕战的演练项目。枪械不足就轮着用,再做些木头枪先比划着。
然后开始组装调试铸币机器,并且将专利局的人请进皇宫,给他们展示了自己研制的武器,不过唯独T*N*T没有展示。主要展示方便面、速溶咖啡、自行车、塑料之类的小发明。当专利局的人提出想看戒烟丸的配方时,吴子虚拒绝了,说那是“祖传秘方”。不过吴子虚还有两项秘密武器要向德国人展示,这就是无线电报、不锈钢!专利局通过了他所有的专利申请,随行的德国官员还提出想要购买他研制所有的武器和速溶咖啡的专利,吴子虚表示除速溶咖啡外统统不卖,速溶咖啡德国自产一包给吴子虚一文钱专利费。
其后,吴子虚重金聘请德国专利局人员帮助中国建立了专利机构,称工部专利总局,以鼓励和保护民间创新发明。
德国官员走后,吴子虚告诫左宗棠,中国对外销售速溶咖啡相比于西方国家不占优势,因为中国不控制咖啡产地,中国人也不大喝咖啡,各速溶咖啡厂应逐渐扩大生产速溶茶叶的比重,并把各种保健的中药如陈皮、金银花等加入速溶茶叶中,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这时候,恭亲王来报说大清晚报已经办好了,于光绪七年公历七月一日正式发行,报纸大小为四开,分为十六个版面,每周出一期。八个版面报新闻,多数都是礼部出的写手,按照朝廷的意思刊登一些时政新闻。
还有四个版面叫时务版,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只要出钱就能把自己的文章刊登在上面,风雅诗文也好,对时政的一些看法也好有钱就给刊登,而且规定说错了也没关系,再刊登文章道歉就行。但前提是谁出钱多才准谁刊登,版面的位置每期都竞拍。这成了各派官员的战场,有时一块巴掌大的版面就要数十两白银,各派的官员都是找写手鼓捣好了文章后大家凑钱竞拍版面。吴子虚想通过这种办法唤醒麻木的百姓,让他们的脑子也动一动。
最后四个版面是登商业广告用的,版面的价格也没有时务版那么贵,京城的一些大小商铺时常在上面刊登广告。
由于吴子虚规定未来的大学堂入学考试的实务策部分有一半题目就在这大清晚报范围内出题,因而晚报的销量很好,在京城十文钱一份。但是出了京城越远,价格就被炒得越高。无奈之下吴子虚下令建设无线电报局,因为专利终于申请上了,他也终于敢把无线电报拿出来了。先行建立了无线电报机厂,请了些天津电报局的洋员来帮忙仿制。下一步就是在全国各县都建立无线电报局!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各地设立分报馆,建立专线,将报纸内容以电报的方式提前拍发到各个分报馆,全国各地都可以在同一天印发内容几乎相同的报纸。
几十台铸币机调试好以后,吴子虚亲自制作了银元的图样,和历史上的光绪元宝几乎一样,每枚重七钱三分,含银两92.5%,掺了其它一些金属,使银元更加耐磨耐腐蚀。
不同的是吴子虚只允许户部铸币,外省一律不许。他下令把宫里和户部的二十万万多两银子拿出来,全部铸成银元,计划铸造二十五万万枚。紧接着命令各省将库存的银子先拿出一些来通过钱庄票号汇到户部,铸币后发回银元。同时钱庄票号也可以拿足色银子去户部兑换银元。
另外,又专门请了懂金融的在华洋人帮忙,建立了大清银行,拨给了资本金四万万元,归户部管辖,任用阎敬铭为总行长,在各省都设有分行。但是并没有立刻把铸好的银元送往各个分行,而是用纸*币来代替白银,因为运输成本担负不起,所以只能暂时采用自由流通为主,而且不断鼓励大家用普通白银兑换银元,报馆也做了大量宣传。
各地分行都用上面写着一圆、两圆、五圆、十圆的,画着黄帝炎帝和康熙乾隆的纸*币来偿还朝廷欠地方上的银子,这令不懂现代金融的一些地方官气恼不已,认为朝廷用废纸换走了白花花的银子。好在老百姓把纸*币当做小面额银票,对纸*币还比较认同,而且朝廷也强制规定各地的钱庄票号认同纸*币。
并且还铸造了一文、两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的铜币,形制如同银元,替代了早先的圆型方孔钱。吴子虚知道,新的货币体系还没有得到大家的信任。于是规定七百文新铸铜钱换一块银元,所有人都认为这次朝廷要亏大了,所以赶紧把手头的方孔钱换成新铜圆,再去挤兑银元。众所周知,就算足值的铜钱七百个在以前都换不回七钱重的白银,于是疯狂挤兑。而朝廷似乎却有的是银元,怎么挤兑都兑换不完,过了没几天,这股挤兑风也就下去了。用纸*币换银元的也都能顺利兑换出来,新的货币体系终于初步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大家相信了朝廷的信用,于是小巧精致的新铜圆和从一分到十圆的纸*币取得的老百姓的认同,开始流通开来。
接着,朝廷又颁布了残损纸*币兑换办法,立即让各地分行执行。使害怕纸*币太容易损坏而不敢持有的百姓心里有了些底。
随后,各个府县也有了大清银行的分行。朝廷下令所有中国民营的工厂可以以一厘半的利息向大清银行贷款,个别需要特殊照顾的地区和行业利息可以降到一厘。吴子虚不希望外国金融资本跟中国民资有什么瓜葛。结果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贷款额超过五千万元!不过百姓往大清银行里存钱可都不怎么积极,有点钱的人还是喜欢存到外国银行,大清银行刚刚建立,实在还令人无法立刻信任,而且利率实在不高,仅有四分之三厘。
不过当新货币被老百姓接受的时候,许多官员就发现了皇帝的高明,因为道光以来越发严重的“银贵钱贱”现象得以大大缓解,尤其是以后就再也不用向百姓征“火耗”钱了,因为大家都用银元、铜元或纸*币交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