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这仗不好打-《明阳三国》
第(1/3)页
此时鲁阳高燚这里整合了赵云的五千游击军人马,贺兰妖的五千马家铁骑,还有自己与颜良合流之后的五千各营精锐,共计有一万五千人,三路进发,浩浩荡荡,与董卓的两万人马交锋数次,先以马家铁骑冲锋,再在本阵设下强弓硬弩,步步为营,再令赵云领五千游击军前后邀击,董卓军虽然不至于损失惨重,却也是头疼得很,何进本来许诺的粮草一分都没有见到,还平白折损了数千人马,董卓进退不得,到这个时候,他明白自己想要一口吞下南阳,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要命的是,黑山贼在后心怀叵测,白波贼在侧随时可能调转枪头朝向自己,樊稠虽然顺利拿下了南乡四县,但是当地守将坚壁清野,樊稠的军报说搜刮到的钱粮连之前的消耗都无法补足,根本得不偿失,而且南乡与鲁阳中间被山脉阻隔,长驱直入的话很容易因为粮尽而士兵哗变,何况董卓也打听到高燚派了袁绍与曹操带人前去筑阳坚守了,这二人虽然在西凉时没有什么出彩表现,但也是盛名在外,很可能会吸引到一批人才一起协守,且不说樊稠能否拿下筑阳,还很可能撤兵的路上被袁绍与曹操用计小胜一番。
董卓叹一口气,只得发书一封,命令樊稠不要攻打筑阳,迅速撤兵到弘农,至少保住回西凉的退路。
而接下来的一个月,董卓在又与高燚僵持了一个月之后,终于没有了耐心,派人送来了求和书。
“哈哈哈,老家伙终于熬不住了!就是要让他先向我低头!”高燚看着董卓送来的这份求和书,传给颜良赵云和贺兰妖看,赵云传到贺兰妖手里的时候,贺兰妖直接就一把夺过,看也不看就丢进篝火里面,俏脸之上自然是大放光彩:“终于不用再跟董卓的人交手了,我都好些天美意洗澡了,身上都发臭了!”
“呵呵,让文鹭妹子遭罪了,董卓这支老狐狸居然也会示弱,好像这还是他生平第一次吧?”高燚冷笑一声,看着篝火里的求和书化为灰烬,自然也看到了董卓的使者脸上阴晴不定的神色,回顾颜良赵云二人道,“岳父,云弟,你们二人认为如何?”
颜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手托着下巴缓缓说道:“老狐狸不过才损失了不到五千人马就向咱们露怯,是不是有点太早了?倒有可能是个陷阱!”
董卓使者立即辩白道:“不不不,我家主公这次是真心实意要罢战的!现在我家主公的形势高太守比小人更清楚,张燕与杨奉随时会捅我家主公一刀子,所谓和则两利,战则两害,还望高太守应允!”
这话正好说进了高燚的心坎里,现在南阳同时四五线作战,兵力、粮草都是捉襟见肘,能有一处罢战,就可以抽调出可观的兵力支援他处,董卓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拼命攻击的,为的就是罢战,这个诱惑,高燚不可能拒绝。
但贺兰妖把罢战书丢进火里烧掉,也正好是一个高燚想向董卓传递的符号,他看向董卓的使者,只见对方浑身战栗,冷汗不止,心中不由鄙夷一番,口中幽幽喝道:“如果我高燚不同意呢?”
“这——”董卓使者没有料到高燚会这样回答,冷汗流的更多了,浑身像是筛糠一般抖个不停,脸色也一下子就变得煞白,似乎下一刻高燚就会命人将其处死一样。
贺兰妖平生最见不得男人懦弱样,起身走到这使者面前,掐着腰娇笑:“怕个什么劲,又不会要了你的命,以为我姐夫是你们董肥猪那种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吗?”
董肥猪三个字一出口,董卓使者的脸色又是变了一变,这下连高燚都有些无语,他拉住贺兰妖,向董卓使者笑着赔罪:“真是抱歉啊,我这个妹子年纪小不太懂规矩!”
贺兰妖白眼翻了高燚一眼:“什么年纪小,姐夫你也才大我两岁而已啊!”
董卓的使者也立即还礼:“高太守是忠厚善良之人,相信一定不会让在下为难的,我家主公来时对在下说了死命令,说是这次送修书罢战请和只许成功不需失败,否则就会要小人的脑袋!小人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的幼子要照顾……”
“打住打住!”高燚都快被这话折磨得耳朵起茧子了,想不到这么狗血而百试不爽的借口在汉末也这么流行,不过高燚可不感冒,他生气的是董卓这个人,在西凉的时候还觉得是个豪杰,怎么后来办的事情都一个个不叫人事,暗杀皇甫嵩,攻打南阳,简直是太随心所欲了,本来之前的那点好感现在早就荡然无存了。
赵云这时出声道:“兄长,现在的确不可再战,但是是董卓先挑起的事端,岂能任由他说战便战,说和便和?”
“哦?”高燚看向赵云,语气中有着期许,“云弟的意思是?”
赵云没有直接说话,而是目光瞟向董卓的来使。
那使者被赵云这么一瞪,差点便失禁了,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高燚心领神会,对贺兰妖说道:“文鹭妹子,这个家伙就交给你了,带他去看看咱们大军的阵势军容,不过不要把他给玩坏了!”
贺兰妖嘻嘻一笑:“遵命!”
说罢她几步一跳到董卓使者的面前,忽的伸手揪住了他的衣襟,翻身上了马便朝后军而去,口中一个劲坏笑道:“走,姐姐带你好好玩玩!”
“啊!救命!”只听得到那个使者远远传来的杀猪般的吼叫。
“现在可以说了吧?”高燚目光转向赵云,虽然赵云武艺一流,但这并不妨碍有时候也会冒出一些可圈可点的想法,高燚现在身边除了沮授,几乎没有什么再可以值得依赖的智囊,只可惜沮授在宛城,高燚凡事只能自己做决断,也因此更加重视诸将的意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