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变通之法-《逍遥初唐》
第(1/3)页
众人想过么?
当然想过,在场的所有人,无一不跟这里的土地有关系。像顾思之、王瑞这样的,他们是地主,鄮县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他们的。而其他人,则多数是佃户,他们耕种着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勉强糊口度日而已。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少之又少。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们看不上的小地块,自己开荒得几亩地、根本形不成规模和气候,属于那些忽略不计的。
从前没有明州港,这里的土地都是佃户们在种。顾思之统计的数字也说明了,如果没有港口摊薄劳动力,实际上鄮县的人口是刚刚好够耕种这些土地的。虽说有部分农田,有不能精耕细作的可能性,但也无伤大雅。大部分的地主,都是把良田的出产,算作是自家的,把劣等田的出产,留给佃户做口粮。
佃户么,‘双脚马’而已,只要饿不死能继续干活,吃得饱和吃的不饱又有什么区别?
每个人都关心土地,但这是在明州港建立之前。如今明州港的建设如火如荼,傻子都知道,码头要比种地挣钱的多。老百姓思考不到顾思之等人的高度,但是他们明白,在码头打一日短工,全家即可吃两天的饱饭。这与从前饥一顿饿一顿的日子相比,俨然是天堂了。
若是当上水手,那更了不得。水手的薪酬是极高的,出海一趟,就顶的上两年种地的收入了。如果跟的是一艘大船,比方说长安号这种,还有不菲的外捞,日子简直不要太美滋滋。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士绅还是百姓,重心肯定都要向港口倾斜。势必会有很多人放弃土地,到时候土地荒芜,粮食产量骤降,还是要出问题。
这非常好理解,你赚再多钱,不还是得吃饭么?
粮食变少了,你赚再多钱,也要拿来买粮食。到了那个时候,多赚的钱,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无论如何,得保证粮食的产量。
在李牧宣布改革之前,顾思之等人作为地主,面对土地即将荒芜的情况,他们是最着急的。
但是凭他们的智慧,实在是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他们不可能放弃港口的利益,所以他们不会阻止百姓在港口干活。虽说土地这边的利益也很重要,但是孰重孰轻,在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他们一定还选择港口的。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在李牧问起来的时候,他们当然给不出任何答案。
李牧把所有人的目光收在眼底,继续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本侯就给大家一个办法——”
“职工农场制。”
李牧写下这几个字,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了过来,就连李世民也是一眨不眨的。写完了这几个字,李牧又在后头补上了几个字“土地集体所有。”
“敢问侯爷,新政不是把土地分给百姓么?怎么又成了集体所有了呢?”
“不要着急,听我慢慢的解释。”李牧不知从哪儿拿来了一根竹子,指着土地集体所有几个字,解释道:“新政还是要推行,但是不是不能变通。这个集体所有,便是一种变通。”
“首先,根据新政,把土地分给每个人手里,谁家的地有多少,在哪儿,都明确出来。白纸黑字,留存下来。老百姓手里一份,村里存档一份,州县再存一份,无论哪份有失,发现立刻补上,确保万无一失。”
“随后,再把这些土地收归集体。”李牧写下集体二字,道:“比方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安置村。”李牧伸手一指,指向所有的百姓,道:“你们都分到了各自的土地,但是你们想去码头干活,不想种地了。没关系,你们以你们的土地入股到集体土地中,再由集体把土地租赁给农场耕种,农场收获之后,会按照你们入股的土地多少,替你们缴税,缴税之外的剩余,会按照你们签订的契约的比例,给你们租金。租金可核算成钱,也可核算成作物,全凭个人的选择。”
众人眼前一亮,这可是个好办法,如此一来,可免去了土地荒芜之忧。怪不得之前设置安置村的时候,要把土地按照三千亩左右分割,原来是考虑到这儿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