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电影还在继续放映,杨锐对于罗星的受伤感到自责。 舰长劝他不要把所有事情都背在自己身上,他是队长,而不是家长,早晚会把自己压死的。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舰长的这句话预示了每一个踏上战场的军人的宿命与责任,同时也像是蛟龙大队的宿命。 不过现场的观众显然没有几个去关注这句诗,只当是一句普通的安慰的话。 面对舰长的挽回,张益回答道,“压死也没办法,责任确实是我的!” 张益扮演的队长的性格在这一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家长式负责的队长,也对之后他的选择有了解释。 画面再度转变,来到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 万倩扮演的华人记者正在追查一批制造脏弹的原材料黄饼的下落,不过当她下班的时候,自己的车子却被安装了炸弹。 不过她的手链掉在的一旁的路边上,去捡手链才侥幸逃过一劫,汽车就在不远处爆炸,火光时期把万倩都吓住了。 这时候他回想起上司的一句话,据不允许自己的职员再有生命危险。 不过,有一些东西比生命重要! 万倩握紧了手链,更坚定了她的想法。 突然插入的几分钟让观众有些不适应,不过不用过多思考,观众们就意识到了这肯定和接下来的撤侨有关。 画面再度回到昆民号导弹驱逐舰上,他们接到崴脚部的紧急消息,伊维亚共和国发生了军事政变,中阳军伟命令他们立即前往伊维亚共和国撤离我国在那的侨民。 新闻上开始播放当地的局势,大量当地市民和侨民撤离,战乱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地方。 舰队开始朝着伊维亚共和国驶去,蛟龙大队也随队前去执行撤侨人物。 海面上,两艘导弹驱逐舰,两艘护卫舰组成的舰队乘风破厂,在平静的海平面留下一道道浪花。 突然,海中好像有什么东西要浮出来,看到这一幕,现场有对海军比较了解的观众开始激动了。 难道是核潜艇? 从海里浮上来,貌似也只有潜艇了,要是核潜艇阵势就更足了。 不过,让观众失望了,浮上来的不是核潜艇,也不是普通的潜艇,而是“红海行动”四个字。 “我去,正片是才刚刚开始吗?” “都十来分钟了,这片头够长的啊!” “所以开头都是铺垫了?我都没感觉到!” “终于正式开始“红海行动”了,既然才进入正题,后面应该更精彩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