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对待印第安政策-《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3)页
积极投资农业等等产业,也仅仅是延缓江南财阀的败亡罢了。但如果从资金层面上考虑,甚至加剧了败亡速度。
一些苏南中小工厂主此时已经发现,新政改革对他们实际上是很有利的。因为改革之后的市场,简直繁荣到让人瞠目结舌。那繁荣的市场让他们垂涎三尺,可惜他们此前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只能眼红无比的看着新政地区的商人欢天喜地的享受着繁荣的市场。
自从不久前皇帝取消了新政地区与旧体制地区的贸易壁垒之后,很多苏南工厂主已经开始向北方输出商品,并且重新获得了一条生路。
北方市场和海外殖民地新政市场,在大量的投资之下,百姓获得了收入,产生了巨大的商品需求。只要他们的商品能够进入这个市场,商品只要还不错,就能获得良好的销路。
不过江南的商品进入新政市场之后不久,就遭到了新政地区的商人集体抗议和抵制。
对于新政地区的商人们来说,江南地区的商品对他们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威胁。特别是贸易壁垒取消之后,外部商品进入新政地区只被收取了一个商品增值税,其他什么工商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一个都不用缴纳,以至于一些领域的商品迅速遭到了冲击。
对于这个现象,朝廷好似根本没发现一样。这让新政地区很多商人开始对目前大明南方各省独立于新政体系之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纷纷要求朝廷将南方各省纳入新政范围。
殊不知,这是朱由校逼他们站队呢!
或者说在加速新政地区的商人对新政的认同度,让他们意识到新政体系的好处,别整天吃到肉了还在那里反对新政,这样的商人确实也是不少的。
各大报纸上,也迅速出现了新政地区的商人的呼吁,要求将南方各省纳入新政体系,或者是要求新政市场重新设立贸易壁垒。
这是一场利益之争,迅速引发了一场舆论热潮。
这场舆论热潮也迅速刮到了南方各省,南方各省商人通过这些报纸,也逐渐意识到了北方新政市场的繁荣。同时也诧异的发现,新政地区的商人,对纳税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是完全支持的态度。
新政地区的商人此时自然是支持这样的制度的,因为此时新政地区商人大部分都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崛起的中小型商人,而那些资本大商除了投靠了国有资本财团的红dǐng商人之外,其他的资本大商大部分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已经被国有资本财团围剿得所剩无几。
或许一些大资本商人此时手上还有不少钱,但是他们的产业却是在国有资本的围剿之中逐步落败。一个没有产业的商人,即便手上再有钱,影响力也变得非常有限了。这就是高利贷商人很做实业的商人在影响力上的差距。
所以那些反对新政的大资本商人已经大部分完蛋,自然是跳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国有资本财团以及大量中小资本商人都是在这个制度下受益的。自然是大力支持当前的新政制度。
随着这场舆论浪潮的酝酿,北方那些中小商人也发现了新政市场对南方商人敞开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这个漏洞要是不及时堵上的话,整体的利益都会遭到损害。因为他们作为国有财团的补充性资本,南方那些商人同样也能发挥出相同的作用,而且南方商人做生意更加精明,也更加擅长轻工业的发展。
此时国有资本财团垄断的重工业。轻工业方面并未彻底垄断,除了纺织业等少数几个轻工业领域国有资本有大规模涉入之外,其他大部分的轻工业都是交给民资商人去发展的。
养心殿内,朱由校正一边悠闲的喝着茶,一边看着各种报纸。如今这些报纸上最多的就是那些商人反对南方商品进入新政市场的种种呼吁。
朱由校乐呵呵的看着,然后完全不表态,装作完全没看见。
此时的统一市场,实际上还是不统一。因为货币的不同,还有税收的不同。构建统一市场的意图终究是要流产的,除非把南方各省都纳入新政体系进行改革。但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统一的市场,对接下来的改革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因为这次开了个口子,让南方各省的商人尝到了diǎn甜头。朱由校的用心,自然是为了分化南方各省的资本势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