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美洲贸易航线-《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3)页
相比遍地黄金白银的南美洲,此时的北美洲确实也有diǎn鸟不拉屎,欧洲那些殖民者都有diǎn看不上这样的地方。
农用土地什么的,对于欧洲人来说,土地还不是到处都是,根本不稀罕嘛!
但这样在欧洲人看来鸟不拉屎的土地,此时在朱由校看来看,那就是风水宝地,是一片可以让大明变得更为强大的土地。
只要是陆地,很少有无用的。
这意味着资源,只要资源足够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张宁带领的这支舰队来到美洲西海岸之后,简直完美的完成了朱由校定下的任务,在与西班牙人谈妥之后,张宁派遣了船只返航本土,将航线与情况做了汇报。
当返回大明本土的时候,已经是天启九年下半年了。
……
天启九年,北方依旧是天灾不断,干旱了一年的陕北下了diǎn雨之后,又开始干旱了。河南又闹了蝗灾。
南方这年夏天则闹起了洪涝。
朱由校就像是一名救火队员,不断的指挥着各部门进行着抢险救灾,朝廷赈济不断的往外发,总算是稳住了局势。让大明每个受灾地区都没有发生饥荒。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存权。
不过受灾唯一的好处就是。获得了足够的移民人口。
很多百姓受灾之后一无所有,干脆选择移民算了。有的是全村移民,有的是举族移民,连亲戚朋友都一起移民了,倒是没有了离别之苦。更多的还是一个家庭进行移民,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
天启九年大明的造船业发展很是迅速,全年能够下水的2000吨级商船增加到了1200艘。
造船厂从北方建到了南洋。
辽东的大连造船厂,还有北直隶的天津造船厂。山东的胶州湾造船厂,另外还有福建的福州造船厂,已经台湾的台南造船厂、吕宋的马尼拉造船厂,已经爪洼岛的巴达维亚造船厂。
马尼拉造船厂和巴达维亚造船厂是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留下的底子。同时在马六甲又正在建立一个新的造船厂,辽东丹东同样也在建设一个新的造船厂。
这些造船厂的分布,越来越靠近木材产地,建造的船只吨位也越来越大。当然除了制造大型船只,渔船之类的船只也在大量建造。
此时大明的海外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就是本土沿海贸易就越来越繁荣,对船只的需求量增长速度非常快速。
这一年派遣到美洲的舰队在下半年又传回了消息。成功的打通了与西班牙人的贸易航线,对远洋商船的需求再度增长。
造船技工成为了最吃香的行业之一。各个造船厂采取以diǎn带面的模式培养技工,同时技工学院又大量培养造船技工。
木质帆船的吨位也在不断上升,2500吨级的商船已经开工建造,年底就可以下水航行。
每个造船工人只要能够做出技术改进上的贡献,都能够获得一笔丰厚的奖励,在大量造船技工苦思冥想之下,大量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经过国有资本财团的推广,迅速普及到各个造船厂。
造船的材料如今也不缺,南洋和中南半岛的柚木资源丰富,东北地区的硬木同样也不少。
这让如今大明的船只可以建造得非常坚固,特别是本土帆船船型,坚固程度有了不小的提升,加上还有水密隔舱,航海安全性有了不小的提高。当然传统的船只因为有水密隔舱,不可能如同欧洲人的船型那么坚固,因为空间就那么大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