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日本内战又起-《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3)页

    不做事就产生不了财富,而是在不断消耗财富,整个社会就穷了。

    一番改革之后,北方各省的权贵利益输送脐带被不断剪断,他们也需要做事了,去考虑如何赚钱的问题。而普通百姓也脱离了农村自然经济,从整天无所事事,甚至是想做事有时候都找不到事做,变成有事做,而且不做事在城镇就无法维持正常水平的生活。

    大家都在做事,就能创造出大量的商品,分配分配之后,不管什么阶级,日子都能过得还行,就是累一点罢了。苦一点累一点,实际上对人民是有好处的,只可以避免更大的苦难降临。

    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不是苦难,正所谓多难兴邦。人只有在绝境的时候,才愿意去奋斗,只要肯吃苦必然是可以出头的,至于能出头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化底蕴无疑是世界上最深厚的,只要愿意艰苦奋斗,根本无惧苦难。

    此前的大明,就是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才会酿成满清入关的巨大苦难,那样的苦难就太大了。

    一个人最可怕的也不是吃苦、受累,而是没有苦累可受,一旦安逸过头了,苦难降临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大明即便再有钱。朱由校也不会给普通百姓非常安逸的福利待遇,大家都不做事了,那国家不就衰弱了。

    同样的。对于那些没有进取态度的资本家,也是坚决淘汰的。即便是在国有资本财团内部。那些红顶商人也面临着淘汰制度,能者上,不能者下,没有什么千秋万代的稳固利益,没有谁能够坐在家里翘着脚就能收到钱。

    不过该有的保障制度还是要有的,随着天启九年的财政收入的迅猛增长,朱由校进一步的完善了新政地区的保障性福利。

    首先是孤寡、残疾群体,朝廷加大补助力度。让这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的群体可以能够在城镇中生存下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这样的基本生存权不仅仅是吃饱饭了,还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的问题。

    养老院、孤儿院这些设施在各省各州县皆有修建,三餐朝廷保障,居住、医疗、教育也是朝廷保障。

    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群体则每个月给予低保补贴,补贴额度为每月1元,算是比较高的补贴,能够很好的保障基本生存。毕竟此时的大明没有外部剥削。而且生产力全球最高,可以通过商品出口等方式盘剥落后国家,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确实可以高一些。

    而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力度也有所增加。全面在新政地区推行小病自掏腰包,大病朝廷报销的制度,避免工人因为生病而倾家荡产。

    对于困难户,给予不同方面的救助。如果是子女太多导致的贫困,朝廷可以让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免费,并且给予一定的食品补贴费用。如果是具备劳动能力,却因为好吃懒做导致的贫困,那就只能保障他们不被饿死,保障金比较低。

    工人失业可以申请失业补贴。确保工人在城镇中能够生存下去。例如是因为伤病导致的失业,每个月的补贴都是1元。如果还有子女在受教育,义务教育的学费也可以全免。如果没有住房,还可以申请廉租房。如果是因为找不到满意工作而失业的,那么补贴金额则比较低,只是保障他们不被饿死。

    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不可能像后世美国那样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因为国有资本的财富是在不断流向底层百姓的,不存在大规模失业的问题,只存在愿不愿意做事的问题,只要愿意做事,总能找到事情做。

    在这样的保障制度下,在城镇中生活的工人,只要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不干活就要面临生活拮据的问题。而因为不可抗拒因素失去劳动能力的,朝廷又能保障他们的生存。

    而在养老方面,则正式推行养老金制度,企业为工人缴纳养老金,缴纳到退休的时候,每个月可以领取到一定的退休金。

    这样的制度下来,国家财政支出项目顿时就多了,不过以当前的财政收入,还是可以支撑的。

    这样的保障制度执行下去,可以很好的改善困难群体的民生,并且提高了基本生存权的等级,不再是让百姓吃饱肚子,同时也保障百姓子女可以享受义务教育。

    朱由校一边提高了工人的保障,一方面则加大相关反腐力度,避免出现低保金被冒领。
    第(2/3)页